1.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2. 民俗风情
  3. 民俗习惯
  4. 踏跷

踏跷

春节元宵,在厦门农村常可见到踩高跷。踩高跷也叫踏高跷高跷阵,北方叫高跷秧歌,本地俗称踏跷。它的历史悠久,在《列子·说符》中已有记载。它与跑旱船公背婆、蚌舞等是北方南传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

民间有这样的传说,从前乡村里社,每逢上元迎灯,里人装扮各种文艺阵头游乡串社。为了驱逐前进道路上的邪气,需要黑白无常”“扫路。扮演白无常的演员要有丈二身材,只好在脚下绑上木棍,穿上长袍,走在游行队伍前头驱邪。 

高跷队的演员人数不拘,可以依照表演的剧目(或故事)角色而定,化装成生、旦、净、末、丑,踩着八十厘米高的木棍,随着游行队伍边走边舞边唱。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同安城乡普遍都有高跷队,吕厝十月送王,北山二月十二庙会,香山正月初六挂乡,高跷队往往与宋江阵、车鼓队逗阵行走。到了八十年代,踩高跷的表演技巧有了新的发展。

现在翔安区新圩镇金柄村的高跷队能在高跷上表演球舞。主要演员有番婆和男丑二人。男丑持着一根二尺半左右、尾端扎一粒彩球的藤棍,挥动彩球打到手持团扇番婆的头、肩、手、背、腿等部位,番婆以头、肩、腿、脚作托、顶、踢、跳、跪等动作,周围还有六至八个手持戏棍的宫娥伴舞。表演时演员唱三千两金官府送等民众耳熟能详的歌曲,伴奏乐器有唢呐、二弦、竹笛、琵琶、锣鼓等。这是借用梨园戏《李亚仙》中的一段彩球舞,而这种形式据载是源于唐代天宝年间唐玄宗在宫中吹弹歌舞的一种娱乐形式。金柄村的黄文端踩高跷时能够表演劈腿直立、立滚翻、后滚翻等高难动作,因而许多观众百看不厌。1987年,金柄村的高跷队应邀参加厦门市元宵大型文艺踩街活动;在1996年和2000年世界同安联谊会大型民俗文艺踩街活动中,他们的精彩表演同样给海内外乡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