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2. 民俗风情
  3. 民俗习惯
  4. 古同安婚嫁习俗

古同安婚嫁习俗

  古时男女订亲纳聘后,即可择吉举办婚礼。择吉要即通知女方,叫“送日”。女方接到“送日”合婚佳期吉辰的红纸庚贴,先放在神龛祖公座前,压到祖炉下面,十日内家中平静,不发生什么意外事件,如打破餐具或其它不吉利事件,就可以按时进行。女家开始准备嫁妆,除了衣物、帐被外,特别要有尿盆、浴盆、围裙等物,这些都是为新娘婚后生男养女做准备,带有预祝早生贵子的作用(古时旧法临产都是蹲在尿盆上,围裙作遮羞之用)。嫁妆的包裹物及新娘轿都要贴上红双喜。

  红双喜据传为宋代王安石所创。王安石上京赴考,在京都看到马员外的门楼上悬挂一只大彩灯,上面有副上联“玉帝行兵,风枪雨箭,雷旗电鼓,天作证”求答下联,当时王安石没有时间作答。第二天考试时,主考官面试时出一副“龙王设宴,月烛星灯,山食海酒,地为媒”让他对,王安石想起昨天的上联,随口便答,竟得上等。考完后王安石又到马员外家把考试事讲叙一遍,马员外说明此联是独生女择婿挂出的,半年来无人能对,今天想必是天作之合。王安石也欣然应婚。三天后忽告王安石金榜题名,高中进士。王安石心中大喜,挥笔连书两个“喜”字,借以表达喜上加喜的心情,从此“双喜”成为喜庆之吉祥物。新娘的“上头衫”,包括嫁妆的布巾、围裙都要打上字。

  字古时是宗教的一种标志,唐时学者将这一符号读成“万”,是吉祥万德之所聚。出阁当天新娘一天内不吃两家饭,只在娘家吃些饭,即使在新娘筵桌上她也只坐不吃,由旁边一妇女代为夹菜,夹来的菜放在一个碗里,第二天烫热后由新婚夫妇共同食用。

  迎亲要“三顶轿到”,新娘坐红轿,媒人和“挑灯舅”各坐一台,轿门前要贴“麒麟到此”等镇煞驱邪之符纸。新娘要头戴凤冠(据说这是某朝皇帝所钦锡,迎亲路上碰上任何大官都不用回避或下轿),身披红袄,罩红巾、穿红鞋(相传姜子牙在封神时,将殷纣王封为喜神,专管人间的婚嫁。可是纣王却没有改掉老毛病,他去送喜时,看见哪个新娘长得好,就抢回天上当小老婆,百姓都非常气愤,只好去求助姜子牙想办法,姜子牙告诉大家给新娘穿红戴红,新娘下轿进喜堂要放鞭炮,纣王一见到新娘穿戴红,一听鞭炮大响,就会被吓跑了。原来武王伐纣时,是打大红旗擂战鼓进军殷都的)。新娘要由长辈扶上轿,表示是父母主婚的,不是私奔的。新娘手里还拿着一本历书,一个古铜镜,古人认为镜子可以照出各种妖邪的原形,怕妖邪潜入轿内伤害新娘而事先防备的一种护身吉祥物。本地大都改为拿“饭巾”和“扇子”。路上如果碰到另一新娘则要互换“春花”(古时的一种装饰花),以防被对方夺去生贵子的机会。到达男家门口,要由新郎牵下轿,其他家庭成员都要暂时回避,否则会犯冲,和家人“无缘”。新娘下轿,新郎要用筛子(正面画上太极八卦)罩在新娘的头上,且踢轿门三下表示“振夫纲”。新娘进大门,要过“净香”或跨“烘炉”(香、火可去邪)。这时媒人要撒铅钱,说好话,使新娘和大家都有缘。新娘进入洞房后,要坐定,坐在喜位上的天德方,如十二月是庚西方(一般在择日时都得标明)。接着就可以看新娘、食新娘糖,即“人缘糖”,一般都要双块。接着新娘要做诸多动作,如给翁姑插花、摸筷笼、通灶堂,提桶汲井水。第二天早上还要清扫厅堂,洗涤全家的衣裳、切米糕、翻“兜面”,这些动作表示新娘从此成为家庭主妇,即勤快又是家务能手,要奉侍孝敬翁姑。

  晚上筵会结束以后就开始闹洞房,俗称“哗新娘”,有“三天不分老少”之俗,一般是讲些恭喜的吉利话,打猴拳,做小游戏、唱歌等,有的可“答冬瓜诗”,如“吃甜甜,新娘明年生后生”,“茶香酒香,子孙满堂,百年偕老,五世其昌”,“洞房花烛满堂花,一对夫妻结鸳鸯。等到明年生贵子,长大高中状元郎”等,以增添洞房的欢乐气氛。

  新娘回家门要住三天(现在都是二天),到娘家“头到客”,娘家要设筵宴请女婿。第一次回娘家不得过夜,娘家要准备一篮糖糯米糕和带壳花生,两棵连尾带根并合并封上红纸环的果蔗,给新娘分送给邻居,预祝婚姻美满,有头有尾,生活甜蜜,并能“结籽”。新女婿要分“舅仔礼”红包。结婚满月(即一个月)时娘家要送“带路鸡”雌雄一对,预祝夫妻相亲相爱和谐团结,还要让母鸡给生蛋孵小鸡,传宗接代,瓜瓞绵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