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2. 民俗风情
  3. 民间艺术
  4. 扎花

扎花

      闽南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有不少独具特色的手工技艺及手工活计。有的随时代变迁已经淡出,难觅芳踪;有的日渐式微,即将消失;有的保留至今,难以取代。请您将所了解的某种闽南手工细加描述,若有与之相关的故事则更好。

   扎花是以缝为主、缝扎结合的手工工艺。扎花有十多种,最常见的品种是“春花”,又称“春仔花”。结婚、做寿、过春节都离不开,有的花还被放在供桌上,敬献给祖先。春仔花的寓意很深远,戴不同的花代表不同的身份。闽南妇女总喜欢戴上一朵春仔花,期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年年有余。大年夜,在满满的一碗干饭上插一枝春仔花,寓意喜庆吉祥日子红火。因为在闽南话中“春”与“剩”谐音,在早年物质匮乏贫穷的时代,指望三餐吃饱,年年有“剩”,便是人生福气,表达了人们对来年美好生活的向往。

   春仔花都是手工制作。将铜丝线一根根用箔金黏住,卷成金色的铜丝条,将两根铜丝条分别扎成半朵花,各绕成三个花瓣形状,合在一起就是六个花瓣,再在花瓣下面加一“瓣”,外面伸展出一片大叶子,如此,整朵花的大致形状就显现出来了。接着细致地用不同颜色的丝线缠绕在花瓣外面,如此,一朵春仔花就大功告成了。熟练的话,两三分钟就能完成一朵春仔花的制作。用竹签把两朵花并在一起,往彩纸上一插,就成了一对完整的春仔花。

   春仔花主要分为两种款式,一款是较普通的,过春节时,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给长辈插上,祝福大家年年春;谁家办喜事,女宾客头上插一朵,代表吉祥如意。另一款较贵气,花朵更大更喜庆,有点像新娘子的凤冠,又叫“新娘花”,是新娘子的专用饰物。

   扎花除了春仔花,还有婆婆花、孩童花、丧事花等。孩童花有红、黄、绿三种颜色,充满朝气,是有人家办喜事时,给小孩戴的,寓意传宗接代;丧事花较简单,细细长长,暗红色,给前来送葬的外亲头上插一朵,表示冲掉晦气;灯笼花的形状像灯笼,主要是泉州南安等地每年七夕祭拜时所用。

   在翔安洪厝村,盛行扎花。上至80多岁的老人,下至七八岁的孩童,个个都有扎花手艺。村民都知道扎花是祖先留下来的传统,至少已有几百年历史,但这一风俗习惯究竟怎么来的,没人说得出。《厦门志》对扎花这种习俗有过记载,称其为“象征花”,实际就是一种仿真花,闽南妇女自古以来有插花的习惯,但鲜花容易凋谢,所以明清时期就有人做这种仿真花。

   那么,春仔花习俗又是如何流传的?据民间传说,明嘉靖年间,在京任刑部右侍郎的洪朝选适值元宵佳节回故里(现翔安区新店镇洪厝村)祭祖。在祭祖仪式上,他发现凡祭品上都插着春仔花。于是,洪朝选让家眷与侍女们也学着扎制春仔花,扎春仔花习俗就这样流传开来了。